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7节(2/2)

&esp;&esp;在两人的注视下,陈景恪一字一句的吐出一个名字:

&esp;&esp;“倭国。”

&esp;&esp;倭国?

&esp;&esp;听到这个名字,父子俩都愣了一下,然后冷静了下来。

&esp;&esp;朱元璋皱眉问道:“你是如何知道的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拿出了早就想好的借口:“臣最喜读书,不论什么书都会翻看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不禁点头,锦衣卫调查里确实有相关信息。

&esp;&esp;从他第一天进学开始,留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好读书。

&esp;&esp;为了多读书,还经常更换学堂。

&esp;&esp;弃学从医之后,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。

&esp;&esp;周围家中藏书的人家,都被他借过书。

&esp;&esp;“臣在一本游记中,看到过相关记载。”

&esp;&esp;“那书中还有一张地图,标记出了银矿的位置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追问道:“游记?叫什么名字,书在哪里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摇头道:“陛下恕罪,那书记载的多为海外之事,有些听起来颇为离奇。”

&esp;&esp;“当时我也只是翻了翻,并未放在心上,书名也记不得了。”

&esp;&esp;“书中的内容,大多都忘记了,只隐约能忆起一些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点点头,倒是没有怀疑他骗人。

&esp;&esp;元明时期,小说这个题材已经得到广泛发展。

&esp;&esp;话本、游记、传奇小说等等,种类繁多。

&esp;&esp;关于海外的小说也有,还不少。

&esp;&esp;只不过这类书籍提起海外,多是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,将海外贬低的一无是处。

&esp;&esp;陈景恪看到过类似的书籍,并不奇怪。

&esp;&esp;只是,这种东西也能当真?

&esp;&esp;陈景恪知道他不信,毕竟这么大的事情,靠一本游记很难取信于人。

&esp;&esp;可总不能给他说自己是穿越者吧?

&esp;&esp;“陛下,臣以为此事当有几分真实性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疑惑的道:“哦,为何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据那本游记所言,此人从北平去往高丽,在那里乘船去了倭国,游历数年后去往琉球。”

&esp;&esp;“然后从琉球到达澎湖东南侧的一处大岛,旋即又从那座大岛前往吕宋群岛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在南洋兜兜转转,经安南回返中原……他游历的路线实在太清晰……”

&esp;&esp;“之前臣孤陋寡闻,只以为路线是他信口胡诌。”

&esp;&esp;“后来入了宫,曾随太孙在大善殿见过一副大明舆图。”

&esp;&esp;“此时回想起来,那人的路线竟与舆图记载一致。”

&esp;&esp;“甚至有些地方,比舆图记载的还要详细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和朱标的态度登时就变了,地图在古代属于绝密资料。

&esp;&esp;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知道,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什么形状。

&esp;&esp;那本游记竟然能准确的标注出路线,显然不是信口开河。

&esp;&esp;要么那个人地位高,能看到天下舆图,要么他真的去过。

&esp;&esp;前者的可能性很小。

&esp;&esp;地位比较高的人,或许能看到局部舆图。

&esp;&esp;可这种天下舆图,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。

&esp;&esp;比如大善殿那张天下舆图,全大明知道的不超过二十人。

&esp;&esp;这种人,应该没谁会闲的蛋疼,编写一本这样的游历。

&esp;&esp;所以,编写游记的人,或许真的游历过海外。

&esp;&esp;不过此事还是过于离奇,朱元璋依然很难相信。

&esp;&esp;想了想,就将手中的笔递过来,道:

&esp;&esp;“来,将那副图给咱画出来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接过笔,先是画出了大明的沿海轮廓,然后就是东部海域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