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01节(2/2)

&esp;&esp;毛骧有没有将口供上报给皇帝?

&esp;&esp;李善长自己判断,十有八九是没来得及。

&esp;&esp;否则以皇帝的性格,不可能没有任何动静。

&esp;&esp;这时,他又想起了皇帝在朝堂上说的话:

&esp;&esp;毛骧未经允许,擅自抽调锦衣卫精锐进京,图谋不轨。

&esp;&esp;当时大家都认为,这是皇帝找的借口。

&esp;&esp;此事李善长突然生出一个想法,有没有一种可能,毛骧确实是私下抽调精锐进京的。

&esp;&esp;其目的是为了抓捕自己,搞一个大案子出来。

&esp;&esp;怕走漏风声,又或者是他想给皇帝一个惊喜,并没有将此事上报。

&esp;&esp;然后皇帝误会了,以为他图谋不轨,就将他给围杀了?

&esp;&esp;越想他就越觉得可能性很大。

&esp;&esp;想到这里,他恨不得扬天大笑。

&esp;&esp;杀的好啊。

&esp;&esp;然后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,到底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情?

&esp;&esp;口供会不会落到皇帝手里?

&esp;&esp;第168章 如何动摇儒家地位

&esp;&esp;俗话说,平生不做亏心事,不怕半夜鬼敲门。

&esp;&esp;李善长是做过亏心事的。

&esp;&esp;虽然他不认为自己有错,可心里比谁都清楚,这事儿一旦爆发,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。

&esp;&esp;所以他怕了。

&esp;&esp;心中没少后悔,为什么当初没有检举揭发胡惟庸呢?

&esp;&esp;他更恨,恨胡惟庸拖自己下水,恨他造反竟然失败。

&esp;&esp;否则哪有今天的事情。

&esp;&esp;但不论他怎么想,事情都已经发生了。

&esp;&esp;现在他只能祈祷,知情人不多,口供也没有落到皇帝手里。

&esp;&esp;尽管这种可能性不大。

&esp;&esp;人,总是会抱着侥幸心理的。

&esp;&esp;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,他心中的侥幸也越来越大。

&esp;&esp;都这么久了,皇帝还没有动静,且太孙依然每日都来跟随他学习。

&esp;&esp;虽然太孙身边多了几个护卫,可理由也很充分,防备毛骧余党报复。

&esp;&esp;这一切无不表明,皇帝还未发现真相。

&esp;&esp;尽管觉得不可思议,可他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。

&esp;&esp;而且他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完美的理由。

&esp;&esp;自己是文官第一人,位高权重,深受皇帝信任。

&esp;&esp;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,毛骧也不敢轻易动自己。

&esp;&esp;所以他抓丁斌的事情,很可能就只有几个人知道。

&esp;&esp;进京抓自己的事情,更是严格保密,没有告诉其他人。

&esp;&esp;当时围捕毛骧的时候,当场就杀死了数十人。

&esp;&esp;很可能知道真相的人,也一起被杀了。

&esp;&esp;如此一切就解释的通了。

&esp;&esp;知道真相的全死了,皇帝自然也就无从知道真相。

&esp;&esp;如此脑补了一番,李善长心中的担忧减去了不少。

&esp;&esp;现在就剩最后一个隐患,口供在哪。

&esp;&esp;毛骧肯定是录了口供的,且被围捕的时候也没有带在身上,否则早就被搜出来了。

&esp;&esp;那么他将口供放在了什么地方?

&esp;&esp;会不会被别人查到?

&esp;&esp;又担惊受怕了许多天,依然没有什么动静。

&esp;&esp;毛骧及其党羽全都被抄家,口供也没有出现。

&esp;&esp;锦衣卫被清洗后重建,对毛骧查办的案件进行复查,依然没有发现口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