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大明已经基本扫清四夷,北元也被重创。
&esp;&esp;现在皇帝明显有意让位给太子。
&esp;&esp;一朝天子一朝臣,功勋集团就成了太子不得不解决的问题。
&esp;&esp;皇帝在这个时候退功臣,给太子留下一个干净的政治环境,完全是有可能的。
&esp;&esp;想到这里,人心都沸腾了。
&esp;&esp;尤其是文官集团,简直是欣喜若狂。
&esp;&esp;勋贵集团退了,那就该轮到他们上位了啊。
&esp;&esp;然后,朱标就给了他们迎头痛击。
&esp;&esp;内阁改组。
&esp;&esp;内阁学士不再全部由文官担任,而是改成,军方出一人,司法选一人,计官选一人,监察出一人,税务一人,行政官员出二人。
&esp;&esp;并且永为定例。
&esp;&esp;第276章 朱标的五条措施
&esp;&esp;新内阁成员的构成一经公布,顿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&esp;&esp;军方、算学圈子等等非儒家群体,自然是非常开心,毕竟他们得到了好处。
&esp;&esp;但更多的还是幸灾乐祸,因为儒家倒霉了。
&esp;&esp;而文官集团则是义愤填膺。
&esp;&esp;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,司法、计官、监察等等,都是文官的一部分。
&esp;&esp;新内阁七名成员,只有一个是军方的代表,其他六个都是文官出身。
&esp;&esp;文官依然占据绝对优势,为何他们还要这么不满呢?
&esp;&esp;此事说来话长。
&esp;&esp;文官最早指的是从事行政事务的官员,与从事军事的武将相对应。
&esp;&esp;儒家传人可以当文官,法家也可以,道家、墨家、佛家都可以。
&esp;&esp;甚至兵家传人从事行政事务,也可以称之为文官。
&esp;&esp;宋朝时期,儒家彻底压倒百家,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尊儒术。
&esp;&esp;司法体系是儒家把控,计官体系也是儒家传人在担任,甚至军方也到处都充斥着儒家的人。
&esp;&esp;从此时起,文官就成了儒家官员的专属称呼。
&esp;&esp;唯一还能保持一点独立的兵家,也备受打压。
&esp;&esp;武将就算有机会转任文官,依然是武夫出身饱受歧视。
&esp;&esp;这一世因为陈景恪的出现,事情有了转机。
&esp;&esp;算学圈子的组建,再加上金钞局的出现,让计官挺直了胸膛做人。
&esp;&esp;关键是,儒家一开始想把算学踢出国子监的举动,把算学推向了对立面。
&esp;&esp;现在计官打内心里,并不把自己归于儒家的文官体系。
&esp;&esp;以前他们也自称文官,现在基本都称呼自己是计官。
&esp;&esp;虽然没有明说,但大家都知道,这是要和儒家的文官体系分道扬镳了。
&esp;&esp;司法系统虽然整体还是由儒家把控,可是现在科举有专门的明法科。
&esp;&esp;考试内容三成是儒家思想,七成是律法问题。
&esp;&esp;法家的思想逐渐开始抬头。
&esp;&esp;很多人或许会不理解,没有人宣扬法家思想,他怎么会抬头呢?
&esp;&esp;前面已经说过,大多数人都是研究谁就亲近谁。
&esp;&esp;现在想当司法官,就必须要参加明法科考试。
&esp;&esp;为了考高分,考生必然会去研究律法,乃至去研究法家精神。
&esp;&esp;研究的多了,自然就会亲近法家。
&esp;&esp;所以,法家思想抬头是早晚的事情,不需要谁刻意去宣扬。
&esp;&esp;如果朝廷阅卷的时候,稍稍偏向于法家思想一点,效果会更显著。
&esp;&esp;早晚有一天,儒家会失去对这一块的掌控。
&esp;&esp;至于兵家,现在是大明建国初期,勋贵集团力量最强势的时候。
&esp;&esp;而军方的代表,恰恰就是勋贵集团。
&esp;&esp;文官集团再强势,面对此时的勋贵集团也完全不够看。
&esp;&esp;宋朝时期,因为儒家独大形成的那张大网,已经出现了多道无法弥补的裂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