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64节(1/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相比起来,他更关注沧海省那边的情况。

&esp;&esp;有了淡马锡的教训,他对沧海省的关注始终没有断过。

&esp;&esp;对那里的情况,也大致有一些了解。

&esp;&esp;麦荣昌不肯用许柴佬,个中缘由他自然懂,却没有太好的办法。

&esp;&esp;强行让麦荣昌用许柴佬,只会起反效果。

&esp;&esp;眼见他自己想通了,主动请许柴佬出山,陈景恪才算放下心中的担忧。

&esp;&esp;特区不是给几条政策,给一些人就能建起来的,它需要的是一整套的体系。

&esp;&esp;前世这套体系是经过几十上百年摸索出来的。

&esp;&esp;在大明,特区是首创,谁都不知道怎么做。

&esp;&esp;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,有个参照物,做起事情来就有头绪多了。

&esp;&esp;而事实也证明,让许柴佬过去是正确的决定。

&esp;&esp;眼见一切步入正轨,陈景恪也松了口气。

&esp;&esp;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报纸的创办之中。

&esp;&esp;解缙不是书呆子,相反他的行政能力相当强。

&esp;&esp;上任之后,用最快的速度将报社的框架给搭建了起来。

&esp;&esp;至于印刷报纸,现在还不急,要等到字模弄好再说。

&esp;&esp;不过解缙已经大致准备好了第一期的稿子,甚至连排版都做好了。

&esp;&esp;就等字模制作完毕,就可以直接开始印刷。

&esp;&esp;然后就是组建运输体系。

&esp;&esp;说起来,给周报单独建立一条运输体系,确实遭到了群臣的反对。

&esp;&esp;最开始连内阁那一关都过不去。

&esp;&esp;等陈景恪拿出,承揽私人信件、小件货物托运业务的时候,才说服了内阁成员。

&esp;&esp;内阁都通过了,百官的意见其实就是可以忽略的。

&esp;&esp;拿到旨意之后,解缙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:

&esp;&esp;“第一期,一个月内,大运河能连通的水运重镇,全部建立网点。”

&esp;&esp;“第二期,三个月内,交通便利的省,要将网点开通到每一个府的府治。”

&esp;&esp;“偏远省份的省治,确保开通网点。”

&esp;&esp;“第三期,半年内,交通便利的省,所有县开通网点。”

&esp;&esp;“偏远省份将网点开通到府一级。”

&esp;&esp;“第四期,一年后,网点开通到全国每一个县。”

&esp;&esp;“至于乡镇一级……难度太大了,到时候再说吧。”

&esp;&esp;这个计划陈景恪也是支持的,且非常的赞同。

&esp;&esp;在这个年代,能建立一条沟通所有府县的运输体系,已经非常不容易了。

&esp;&esp;搞乡镇一级,那就是好高骛远,最后很可能会拖垮整条运输体系。

&esp;&esp;当然了,前期的投入只能朝廷出。

&esp;&esp;经过磋商之后,户部给出了期限。

&esp;&esp;半年后大明周报自负盈亏,户部将不再出一文钱。

&esp;&esp;这还是看在陈景恪的面子上,才给出的这个时间。

&esp;&esp;按照他们的本意,第一期建设完成他们就不管了。

&esp;&esp;就在解缙风风火火建设运输体系的时候,楚王朱桢毫无征兆的给皇帝送了一份大礼。

&esp;&esp;各种奇珍异宝数不胜数。

&esp;&esp;同时送过来的,还有一封家书。

&esp;&esp;里面将太上皇、马娘娘、朱标、朱雄英都问候了个遍,甚至还问候了陈伴读几句。

&esp;&esp;可以说态度谦恭到了极点。

&esp;&esp;直到信的末尾才提出,楚国支持朝廷的革新,准备直接采用新政。

&esp;&esp;只是需要一个人才来掌舵。

&esp;&esp;许柴佬本就是吕宋人,又有经验云云,是否能让他过来帮帮忙。

&esp;&esp;朱标就将信交给了陈景恪。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