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天将军 第969节(2/2)

&esp;&esp;随着往深处迈入,还能听到潺潺溪流声。

&esp;&esp;整个辋川别业,除了一个寺庙中,有五名僧侣外,还有王维和两名仆人,另外就剩下两名秘书省的官吏在此。

&esp;&esp;由于李瑄没有事先通知,山谷中的人不知道李瑄到来。

&esp;&esp;还是一名仆人发现谷外天子之旌落于此处,赶忙去通知王维。

&esp;&esp;花甲之年的王维,托着老病的身躯,在两名仆人的搀扶下,从屋舍中走出。

&esp;&esp;即便如此,依旧步履蹒跚。

&esp;&esp;幸亏居住于平坦的谷底,否则根本无法行走。

&esp;&esp;李瑄在一名秘书省官吏引路下,看到被搀扶下的王维。

&esp;&esp;他立刻快步上前,向王维说道:“摩诘且慢,何故如此?”

&esp;&esp;算下来,李瑄在出征回纥的前半年,在朝堂上见过王维一面。

&esp;&esp;后来王维身体不好,李瑄让他回辋川修养。

&esp;&esp;以前的王维,即便年老,也气质出尘,举手投足,有云淡风轻。

&esp;&esp;有的是行到水穷处,坐到云起时的超然洒脱。

&esp;&esp;现在的王维,行将就木,暮气沉沉。

&esp;&esp;从精气神,到衣着上,与山野老翁没有区别。

&esp;&esp;晚年的王维,更加信仰禅宗,不吃荤腥肉食,甚至连酒都不喝了。

&esp;&esp;作为人类,不食荤腥,对身体并没有好处。

&esp;&esp;因为李瑄知道不食荤腥,会营养不均衡,疾病更多。

&esp;&esp;不如用偶尔的特例,去概括全部。

&esp;&esp;如李泌、王维这样信仰浓厚者,李瑄又不可能强迫他们。

&esp;&esp;“至尊大驾光临,臣自当要迎接。只是老病缠身,无法尽心。”

&esp;&esp;王维向李瑄回答道。

&esp;&esp;“今日我着便服,不是以君的方式而来,而是以朋友的身份,探望至交好友。礼数就不必了。”

&esp;&esp;李瑄握住王维的手,动情地说道。

&esp;&esp;王维是与他交往最多的诗人,甚至超过李瑄与其他诗人交往的时间总和。

&esp;&esp;他的音律,大部分出自王维的教导。

&esp;&esp;“快将摩诘扶入屋舍……”

&esp;&esp;说完,李瑄吩咐仆人,将王维搀扶至屋子内。

&esp;&esp;王维也深受感动。

&esp;&esp;他的意识仿佛回到十九年前,也是春天,那“天街小雨润如酥”的场景,是他回不去的过往。

&esp;&esp;当初未想到,李瑄有这样的成就。

&esp;&esp;盛世中,人们渴望的是王侯将相。

&esp;&esp;李瑄则是与天较量。

&esp;&esp;君轻民重,是李瑄一直说的一个词语。

&esp;&esp;人们常道太宗之风,也不过如此。

&esp;&esp;只能去用想象中“尧舜时代”,与李瑄比肩。

&esp;&esp;日新月异,已变得不太一样。

&esp;&esp;在这光辉的岁月中老去,是王维的一种遗憾。

&esp;&esp;他想像贺知章一样的年纪,看一眼二十年后的大唐。

&esp;&esp;但也终究是奢望了。

&esp;&esp;更遗憾的是没有子孙后代,无法将大唐苍生的处境告诉九泉之下的王摩诘。

&esp;&esp;李瑄与王维聊着,到达王维居住的屋舍内。

&esp;&esp;王维的辋川别业,并不奢华,甚至说很朴素。

&esp;&esp;只能说是耗时耗力打造。

&esp;&esp;大道至简,自然之象,或许就是王维心中的世外桃源。

&esp;&esp;钟情于山水,这种心灵上的境界,会给后世人心灵上的慰藉。

&esp;&esp;即便是千年以后,山水诗歌,水墨山水画,依旧令人追捧。

&esp;&esp;桃园牧歌,也是华夏儿女压力大时的心灵圣地。

&esp;&esp;“摩诘有什么需求?请告诉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