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末的法师 第1068节(2/2)

&esp;&esp;顺便,手指头又滑到了左边,囊括了喀尔喀四盟。

&esp;&esp;李光宗忽然问:“徐总督,乌里雅苏台将军和库伦办事大臣,对喀尔喀四盟的约束可还牢固?”

&esp;&esp;乌里雅苏台将军,和关外改制前的盛京将军类似,军政一体。

&esp;&esp;办事大臣,执掌边务、互市、司法、驿站以及与沙俄沟通要务。正职由满人出任,副职帮办则由蒙古王公、台吉出任。

&esp;&esp;徐世昌还在喋喋不休,被李光宗的话问愣住。想了想说:“尚算稳固,行道何出此言?”

&esp;&esp;“没什么。”李光宗说:“沙俄虎视眈眈,多次蚕食科布多,已有十分之三被占。日本人也没安好心,在背后蠢蠢欲动,唆使蒙旗造反。乌里雅苏台将军,依我看也只能顾及到唐努乌梁海。不若再设一将军职,也不要多,从额尔古纳河的左岸,与胪滨府连线,再加上特哈、索伦、巴尔虎等处,向西直至库伦,全部归新设将军管辖。”

&esp;&esp;“……”徐世昌冷汗涔涔。

&esp;&esp;他手边也有地图。

&esp;&esp;这一看不得了,好家伙,之前总听沙俄蚕食入侵,现在赵传薪头号大管家李光宗开始图谋反入侵沙俄了。

&esp;&esp;而且想将外蒙的车-臣汗部一起并入治下,好大的胃口。

&esp;&esp;这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或许是个笑话。

&esp;&esp;但对赵传薪,只能说基操勿六。

&esp;&esp;即便知道李光宗看不见,徐世昌还是忍不住摇头:“将军那必然不成……”

&esp;&esp;李光宗打断他:“徐总督,慈禧和列强诸国,想要逼迫掌门离开中原,单单一知府的代价远远不够。”

&esp;&esp;徐世昌说:“朝廷不吝多设一定边左副将军,可增设将军,沙俄会有所忌惮,必会阻挠。”

&esp;&esp;李光宗摊手:“那就裂土封王,草原地大,不差多一个半个王公贵族。”

&esp;&esp;“我曾提过,朝廷只给了四字回复——绝无可能!”

&esp;&esp;“那黑龙-江巡抚如何?”

&esp;&esp;“行道,朝廷可以任命赵炭工为黑龙-江知府,甚至老夫的总督也可以让给他,但你真觉得合适?须得告知伱一句,目前朝廷与列强交涉,其中并无沙俄参与。”

&esp;&esp;徐世昌说的很诚恳。

&esp;&esp;李光宗:“……”

&esp;&esp;他懂徐世昌的意思了。

&esp;&esp;清廷给封王是不可能封的。

&esp;&esp;将军可设,巡抚能给,但问题是,这一亩三分地,和沙俄大面积接触。首先沙俄不会善罢甘休,肯定要找清廷麻烦——你们故意联合给我添堵是吧?

&esp;&esp;其次,以赵传薪的脾性,说不定黑龙-江这一省直接和沙俄开战!

&esp;&esp;至于三省总督之位,那赵传薪在关外同时和两国开战也不是没有可能……能不能打得过两说,但绝不会忍气吞声。

&esp;&esp;“那你说怎么办?”

&esp;&esp;徐世昌无奈道:“我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。”

&esp;&esp;“徐总督请讲。”

&esp;&esp;“知府还是知府,特哈、索伦、巴尔虎统归胪滨府所辖,以呼伦贝尔城兵备道为界。向北,就按你所言,额尔古纳河左岸……我可以上报朝廷,拟一道密旨,赵炭工如若能治理好胪滨府,向西辖至库伦又何妨?所辖之处,尽为自治!”

&esp;&esp;其实徐世昌,并不太相信赵传薪真能把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治理好。

&esp;&esp;连胪滨府这个名字起的,都名不副实。

&esp;&esp;更何况胪滨府的地理位置十分尴尬,满-洲里原本属于官地,被清廷无偿赠与沙俄,现在属于中东铁路附属地。

&esp;&esp;本来胪滨府可以设在那里,但现在不但需要中东铁路局批准,还有交付土地租金。

&esp;&esp;自己地盘给人家交租子?

&esp;&esp;清廷丢不起那个人,况且沙俄也不会允许。

&esp;&esp;而且徐世昌还详细了解过,庚子事变那年,沙俄士兵捣毁了那里的卡伦,守卡人纷纷逃逸。

&esp;&esp;胪滨府需要重新捡起巡守边界的职责,但却要面对无卡可守的局面。

&esp;&esp;那里的边界鄂博,就是划分界限的石堆,很多已经被毁掉,导致界限不明,经常发生摩擦。

&esp;&esp;如此一来,招民垦荒、开办税务、收拢流民等任务就会变得艰巨,没人愿意在天天剑拔弩张的地盘上种地。

&esp;&esp;赵传薪从未证明过他有治理一方的经验,即便真能给他个将军职,或许最后也是灰头土脸惨淡收场。

&esp;&esp;担心李光宗不同意,徐世昌又加上一句:“再者,喀尔喀四盟民情又有不同,朝廷用了数百年潜移默化,至今仍有嫌隙,遑论赵炭工之暴烈手段,怕是会平白将一些人逼到沙俄一方,莫如循序渐进。”

&esp;&esp;反正到时候赵传薪不能把胪滨府治好,可能他自己都没脸要更多地盘了。

&esp;&esp;先安抚住再说,完成朝廷给他下的任务。

&esp;&esp;属实说,李光宗知道赵传薪其实懂得很多,够聪明。但他也不认为当惯了甩手掌柜、性情懒散的赵传薪,能沉下心治理一方。

&esp;&esp;只要给赵传薪家里添置一把躺椅,那就一定会包浆。在鹿岗镇,赵传薪都是躺着听李光宗汇报工作。像秋天的蛤蟆,一戳一蹦跶。

&esp;&esp;他讨价还价,一是必须这么干,不能让清廷觉得可以任意拿捏他们。

&esp;&esp;另外就是想给赵传薪整个大点的名头。

&esp;&esp;至少听上去很牛逼的样子。